信托风险
Trust financing2025年4月,某央企信托TOT产品临时暂停赎回,将多层嵌套资管产品的风险再次推向台前。
投资者王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她认购的“稳健增值计划”宣传年化收益6.8%,实际底层却涉及雪球衍生品、商业地产等高风险资产。
当产品净值单月下跌19%时,信托公司仅以“市场波动”回应,拒绝披露具体持仓——这种信息黑洞,恰是TOT产品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关键症结。
运作机制中的风险裂痕
TOT产品通过信托计划嵌套投资看似分散风险,实则可能放大不确定性。
以光大信托“锦江富贵”系列为例,母信托(A计划)投向子信托(B计划)时,合同虽承诺“资金闭环管理”,但子信托继续投向私募资管计划的操作,使实际底层资产偏离初始定位。
2024年该系列某产品清算时,投资者发现最终资金流向某三线城市商业地产项目,与说明书载明的“省会核心区不动产”存在明显偏差。
这种结构嵌套导致三大实质性风险:
1、估值迷雾
非标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计价,掩盖真实市场波动。
2024年光大信托“安享”系列因私募基金超配雪球合约,在切换市价法估值后单周净值暴跌25%;
2、流动性陷阱
产品期限与底层资产错配形成兑付压力。
2025年3月光大信托组合投资类产品转让量激增109%,部分投资者为求快速退出,放弃存续期利息仍难觅接盘方;
3、道德风险
部分机构借TOT承接不良资产。
某信托公司2022年报显示,其通过新发TOT产品置换恒大相关违约项目达37亿元,形成刚性兑付压力。
穿透式解析
从爆雷案例看风险传导
案例1:雪球合约引发的链式崩塌(2024年)
光大信托“睿享”系列通过私募通道将30%资金投向雪球衍生品,却在产品说明书中将其包装为“波动率对冲策略”。
2024年初中证500指数下跌30%触发敲入,实际亏损达35%。
监管调查发现:
信托公司未按合同约定监测波动率指标,投后管理严重滞后;
销售环节刻意模糊衍生品属性,风险问卷得分70分以上投资者占比仅12%。
案例2:房地产项目的处置困局(2022-2025年)
“锦江富贵12号”底层资产为佳兆业惠州商业物业项目,2022年融资方违约后,虽经司法程序查封资产,但截至2025年5月仍未完成处置。
该案例暴露非标资产的流动性缺陷:
评估机构给出的8.2亿元估值与潜在买方报价存在43%差距;
期间产生的诉讼费、保全费侵蚀投资者本金达9.7%。
破除刚兑迷信
某央企信托用TOT承接违约项目的案例证明,股东背景不能替代底层资产质量;
评论专区
Comment area推荐产品
product新闻资讯
informationSecurities industry
Trust financing
Bank financial management
友情链接: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