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新闻
Bank financial management最近,大家都在轰轰烈烈讨论10万亿专项化债的事,这两年,关于化债的文件和政策连续出台,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10万亿化解隐形债务的方案更是引发了国内外的重点关注。这次化债政策的力度和规模堪称历年来最大,也有称之为大放水政策,有称之为经济刺激政策,这十万亿化债资金究竟会用到什么地方,很多人问大规模化债会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这次化债的文件全称是《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既然是置换隐性债务,我们首先要了解隐性债务是如何产生的?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产生,主要源于地方财政的捉襟见肘与公共事务支出的庞大需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拿走了大部分税收,而地方则承担了大量的公共事务支出,同时地方税又缺乏主体税种、税收渠道狭窄,这导致了地方财政的紧张局面。
为了填补财政缺口,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融资,其中隐性债务融资成为了一种普遍模式。这些隐性债务主要包括通过当地国企、城投公司等平台进行的借款,虽然明面上不是地方政府的债,但实际上仍需地方政府来偿还。此外,政府购买服务、PPP、垫资施工、延期付款、融资租赁、各类政府发展基金以及各类应付未付款项等也成为了隐性债务的来源。
债务的大部分资金被用于民生工程的建设,如地铁、高铁站、火车站、公园、道路绿化、桥梁、高速公路、水电系统等非盈利性质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虽然提升了地方的基础设施水平,但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债务负担。由于卖地、常规税收等财政收入难以为继,各地财政压力很大,甚至已经到了高度依赖非税收入的程度,这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地方政府为了偿还债务,可能不得不削减公共服务支出,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这将对民众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还可能会导致拖欠工资、养老金、拖欠工程款,暂停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社会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如果无法按期偿还负债,还可能会引发地方金融风险,损害政府公信力,影响社会稳定。
针对债务问题,之前也出台了一系列化债手段,加强了对融资需求的控制与全口径债务监测,阻止新的隐性债务产生,但整体来看,这次债务置换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不论是规模还是思路,都与之前有所不同,从过去的应急处置向现在的主动化解转变,从点状式排雷向整体性除险转变,但最大的不同点还是在于从侧重于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
本轮“6+4+2”化债组合拳力度大、靶向准,是政策思路转向“发展中化债”的重要体现,有助于优化债务结构、减轻地方流动性压力。通俗点说就是“以贷养贷”,用长期的、低息的新债,去还短期的、高息的旧债。可以理解为,重新签了一个债务金额不变,但是利息降低和还款期限还有还款方式变更的协议。
11月8日化债政策落地之后,部分地区已经率先开始行动:贵州省财政厅公布文件显示,计划发行582.68亿贵州省地方政府债券,其中三期再融资专项债券期限分别为10年、15年、30年,规模分别为176亿元、150亿元、150亿元,募集资金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大连市财政局公布文件显示,计划发行112亿元大连市政府债券,全部为再融资债券。8亿元专项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偿还存量债务,104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江苏省财政厅公布文件显示,计划发行总规模为1200亿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河南省财政厅发行再融资债券378.217亿元。其中,5年期再融资一般债券60.048亿元,利率1.77%,10年期再融资专项债券318.169亿元,利率2.26%将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除了以上省份已经有落地或接近落地的省份外,还有多个省份也在近期公开表态,将积极争取隐性债务置换额度。
接下来,这10万亿额度的分配,大概率会考虑各地的压力,优先向隐债规模大、偿债压力大、到期偿还困难大的地区倾斜。
在这几年也有部分地方宣布全市或省内区域,已率先完成隐性债务“清零”,实现“轻装上阵”。
债务压力较大的地区,这些资金将优先用于化债,债务压力相对较小的地区,拿到化债资金之后,会使用多种方法来刺激经济发展,今年以来,伴随着新公布的重启货币化改造城中村政策,很多地方的“拆迁大潮”又启动了,在定向资金的支持下,从上海到成都、武汉、南宁的更新步伐得以加快。
还有一大举措就是前一段文章里提过的土地收储政策,据自然资源部最新公布的文件显示,各地可以自主回购未开发的地块,以企业无力或无意愿继续开发、已供应未动工的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为主,而且地收回来之后,当年不再进行房地产开发。
因此除了土地收储政策,各地还在酝酿存量商品房的回购方案,不少城市已有行动,比如苏州、郑州、济南,2022年就开始下场收购商品住房,用作人才公寓和各类保障房,今年以来,更是先后有数十个城市加入到了政府回购的行列。这样一来,不仅切实为地方的城投公司和平台减轻负担,而且对“去库存”有重要意义。
现在有了专项债的支持,后面地方政府就能用更多的资金,加速收储的力度和速度,同时控制土拍数量、减少新建商品房,就可以双管齐下,进一步优化供给端,以稳定楼市。
进入十一月份以来的最新政策,有降利率、降首付,还有降契税和增值税,可以说都是实打实对房地产的利好,大家是能直接能感受到的。化债第一个影响最大的行业是房地产。房地产行业在过去三十年是中国经济的中枢行业,上游和土地财政、税收、工程建设、工程机械、建材有关,下游和装修、装饰、家电家居、教育、医疗等等有关,影响到诸多行业发展和就业人数,债务风险的产生和房地产行业有关,化债也必然会影响房地产行业,刺激和房地产相关的诸多产业,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发布会上表示:“此次置换政策,一是将原本用来化债的资源腾出来,用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二是将原本受制于化债压力的政策空间腾出来,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三是将原本用于化债化险的时间精力腾出来,更多投入到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去。”
此次最大规模化债政策的落地,将对地方财政、经济发展以及市场信心等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通过置换隐性债务,地方政府可以释放更多财政空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减少利息支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因此,本轮化债实际上是一系列财政政策的组合,旨在化解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问题,优化债务结构,核心是去风险,并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化债新政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地方腾出双手,发展经济,解决流动性问题。也间接起到了刺激经济的作用,虽然化债计划本身不是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由于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会间接增加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
化债的本质是化解风险,化债之后,地方举债的空间又提升了,又可以各种投入建设,当然也会留有充足的资金来刺激消费。有人说,我就是坚持不消费,但是随着政策刺激一边是生活必需品涨价,哪怕只是维持基本日常开支,消费也会增加。
与此同时,银行存款利息的持续下滑,使得将资金存放在银行里不再是理想的保值增值方式。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观,适度消费不仅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是对抗通胀、保持资产购买力的一种手段。因此,随着化债后地方举债政策的落地,各类建设项目的推进,不仅将带动经济的增长,也将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理性消费、合理规划财务,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学习的课题,化债带来的红利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论专区
Comment area推荐产品
product新闻资讯
informationSecurities industry
Trust financing
Bank financial management
友情链接: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