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新闻
Bank financial management一、央行降息,或有救市方案出台
昨日,引发人们关注的新闻是央行出人意料的降息。6月13日,央行下调常备借贷便利利率,隔夜期下调10个基点至2.75%,7天期下调10个基点至2.75%,1个月期下调10个基点至3.25%。市场预计,LPR也将跟进下调。
其实,央行降息应该在情理当中。
作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之下,中国应该大幅度的降息,只是由于全体国民关于通胀的痛苦记忆,使得对于未来通胀产生过度的担忧,这影响了降息力度。我们已经习惯了将政策制定者视为是全知全能的神,然而正如索罗斯大战英格兰银行的案例所显示的,英格兰为了达到降息贬值以提振经济的目标,都要使用苦肉计,拉索罗斯入局,将通胀退群归因于索罗斯的投机攻击,从而撇清责任。
考虑到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界的局限条件,尤其是主流民意与操作惯例的限制,这使得中国的政策未必会如市场之意,迅猛而果断。
我此前的文章当中,将六月份视为是政策与经济形势的摊牌,预计六月份将会有实质性的政策出台。而在今天,有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正在考虑推出广泛的一揽子刺激政策方案。相关方案包括至少十多项旨在支持房地产和内需等领域的措施。
降息也是上述方案中的考虑政策之一。拟议的刺激计划的一个关键部分涉及支持房地产市场。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说,监管机构正在寻求降低未偿还住宅抵押贷款的成本,并通过国家政策性银行增加再贷款,以确保交付房屋。据现有的信息可以推断,即使彭博的消息为真,这次推出的刺激政策方案也很难再现2008年”4万亿“的力度。在这种情况,市场主体只能煎熬,静待政策的出台与起到作用。
二、城投拿地,债务承压
而在当前,最受煎熬的恐怕就是地方融资平台,因为地方融资平台当前正处于”城投信仰“崩塌的临界点。信任、信心、信仰等这些与信相关的事物,很多都是不可逆的。如果融资平台熬不到那个时点,很多事情将会。融资平台在苦苦支撑自身债务的同时,还在为地方政府默默付出。从2021年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下滑以来,近两年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前段时间城投债券兑付引发高度关注的昆明,之所以出现偿债压力,就是由于近几年土地出让收入从一年1000亿元,下降到100亿元。
而且,这一数据还低估了土地出让下滑的恶劣程度。因为,在纯粹市场化的主体拿地量大幅减少的同时,很多城投出手,从本地政府那里拿地。城投本来就有”第二财政“的说法,这相当于地方政府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腾挪,让土地出让收入数据变得好看的同时,也让城投的债务压力更大了。
据券商固收团队的报告,2023年5月全国土地市场仍然低迷。从2022年11月到2023年5月,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已经出现连续7个月下滑。与此同时,城投拿地占比上升。2023年5月,城投拿地占比相比4月环比提高了9个百分点。
当前,城投已经几乎穷尽了所有的融资手段。
很多央企施工企业的朋友反映,之前运作的F+EPC项目以及片区开发,现在都因为地卖不出去,而回不了款。这些央企同样也处于资金链紧崩至断裂的临界点。城投债务牵一发而动全身,其系统重要性,由此可见斑,甚至超过银行。
一个让人不解的事情是,当前中国出现通缩迹像的时候,美国的通胀压力较为严重,而按照逻辑来讲,中国的通缩与美国的通胀本来正好可以中和。中国可以向美国出口商品,这样在增加了中国的有效需求的同时,也抑制了美国物价的上涨,这是双赢。
今天看到一个信息,才搞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据华尔街日报消息,美国第一季度海外商品进口达到了创记录的高点,但是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数量同比出现大降,据说已经到了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种反常的形势,是中美贸易冲突的一个结果。美国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至其他国家。
2008年,国家推出4万亿元刺激计划的一个重要促发因素,就是次贷危机使得美国等外部需求急剧减少。然而,当时中美关系还处于正常甚至是友好的阶段,当美国经济从次贷危机恢复之后,外部需求就会慢慢恢复至增长。而当前的情况是,美国与中国供应链”脱钩“,有越来越强化的趋势。减少之后,可能还是减少。这种情况下,内循环变得异常重要。
然而,央行近一段时间以来的降息降准等货币宽松,并没有改善社融数据。当前的中国经济现像,让学了很多年西方经济学的作者,第一次亲身感受到”流动性陷阱“。出现这种”陷阱“,与房地产企业大面积违约,融资平台融资受到限制有关。
一直以来,房地产企业与融资平台都是融资的大户,并且还不时表现出来资金饥渴症。在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政府及融资平台融资,再进行投资或是消费,并不会挤压民间融资,这可以从利率下行得到验证。反而还会提振民间融资。
因此,伯南克一直将自己的货币政策称为信贷宽松(credit easy),而不是量化宽松。货币宽松如果不能带来信贷宽松,再多的货币也只是账面数字,成为摆设。
三、加不加杠杆,谁来加杠杆?
现在中国的金融环境是,金融体系并不缺钱,也不缺资金供给,缺的是资金需求。或者更具体的说,是想借钱的主体受到限制,借不到钱,而其他主体根本就不想借钱。甚至,这两年很多人将房贷提前偿还,使得个人住房贷款规模整体出现下降。
高盛当前出了一个报告,预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会出现L型复苏。这表明,房地产企业在中短期内,将很难有较大的投资及融资需求。事实上,当前连国企背景的上市地产企业,债券价格都出现大幅下跌。这表明,房地产企业仍然处于去杠杆的阶段。
当前,在短期里,中国的经济的最后一丝希望,最终还是落在了城投身上。唯有城投加杠杆(或预算内财政加杠杆),才能力挽狂澜。至于城投加杠杆之后,能否带来其他市场化主体跟随其后,也加杠杆,这个就很难预料了。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市场主体没有搞明白,从2018年以来启动的去杠杆,现在是仍在继续,还是已经结束?其实,这个才是作者一直所说的政策与经济形势摊牌的底牌。而在当前,中国对于加杠杆问题的一个最为关键也是致命的错误理解就是,我们先天假定加杠杆或是投资,是要实现正收益的。
评论专区
Comment area推荐产品
product新闻资讯
informationSecurities industry
Trust financing
Bank financial management
友情链接: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