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风险
Trust financing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体系定位和“金融强国”目标,为金融工作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信托业作为中国重要的金融子行业之一,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新业务分类等指引下,聚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大局,加快全面深度转型,努力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信托积极融入金融强国建设,切实服务实体经济,但在转型创新中仍面临挑战,需要政策支持,进一步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01
我国信托行业发展现状
信托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法两规”等各项行业顶层设计、监管制度及新业务分类的指引下,加快推进转型,行业发展呈现四方面特点。
一是信托规模稳步提升,业务结构稳步优化。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三季度,行业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2.64万亿元,同比增幅7.45%,连续6个季度正增长。从信托功能来看,2023年三季度末,投资类信托规模为10.69万亿元,同比增长16%,占比47%;融资类信托自2020年二季度开始持续下降,三季度末规模下降至3.25万亿元,占比降至14%;同时,2022年开始随着信托在风险隔离、风险处置、财富传承等领域功能的不断拓展,提供受托服务的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企稳回升,三季度末为8.7万亿,占比38%。信托行业正加快从传统的以私募融资为核心的业务模式向资产管理、资产服务等模式转型。
二是发挥制度功能,加快转型创新。
信托新业务分类引导信托业发挥信托工具在财产独立、破产隔离、长期存续、方式灵活等方面的特点,将信托制度运用于各类需求场景,拓展创新模式,实现社会投资、资金融通、资产配置、财产管理、风险管理、经济关系协调与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等功能。
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领域,信托服务方式逐渐转变,从原来以非标融资为主,逐渐转变为股权投资、标品投资、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风险处置服务信托、行政服务信托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方面,信托运用信托制度为居民家庭提供财富管理、家族信托、家庭信托、特殊需要信托、保险金信托等针对性财富管理服务,满足委托人多元需求。在助力社会治理与服务方面,信托作为受托人,可以实现委托人复杂的财产安排,将信托利益在多个受益人之间分配,有效协调多方经济关系,促进社会信任。
三是当期经营面临挑战,行业发展动能转换。
信托行业转型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处于深度调整期,行业整体营收中枢下行。2023年三季度末,全行业实现经营收入651.23亿元,同比下降3%,其中信托业务收入387.38亿元,同比下降21.84%,信托主营业务的收入能力仍有待恢复提升。信托行业仍需持续改善业务结构,探索支撑业绩稳健增长的业务模式,推进资产管理规模的良性增长,实现营收水平的恢复性增长。
四是资本实力不断夯实,奠定稳健发展基础。
截至2023年三季度,信托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达到7461.77亿元,同比增幅5.28%。其中实收资本、信托赔偿准备和未分配利润都保持了平稳增长。从长期看,强化净资本管理,增强资本实力,为信托行业抵御各种风险、推动各项业务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02
“三分类”指引下信托业的高质量转型和发展方向
信托业应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聚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积极融入金融强国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信托新业务分类为指引,持续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坚持政治性、人民性价值取向,服务高质量发展
信托作为金融体系组成部分,贯彻落实中央部署,首先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化服务属性、大局意识,坚持把服务新质生产力、扩大内需、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作为根本宗旨,落实好信托“五篇大文章”,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的信托服务。坚守“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秉承“守正、忠实、专业”的信托文化理念,以受益人合法利益最大化作为展业原则,将良好信托文化贯穿业务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
落实“五大监管”要求,推动行业稳健发展
信托行业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坚持合规先行、稳健发展。信托公司应加强党建引领,持续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加强风控、合规、内控体系建设,提高全流程风险防控和合规展业能力,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创新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持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提升公司和行业良好形象,固化和强化市场的信任。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迭代业务模式和服务体系
信托应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各项建设事业,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信托力量。一是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不断地发掘“经济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升级、直接融资提速、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与信托服务的连接点,发挥信托的作用价值。二是推动信托普惠化,服务经济社会千行万业、千家万户。拓展资产服务信托场景,深化资产管理信托内涵,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信托,丰富信托功能,服务各类委托人多层次需求,助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信托“社会化”“普惠化”。三是履行受托人职责,获取委托人信任,为委托人创造价值。坚守受托人定位,提升专业受托能力,通过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效,为委托人创造价值,获取委托人信任和市场认可。
融入金融市场发展,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信托行业积极参与金融市场建设与发展,优化资金供给,将更多金融资源应用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点领域,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助力资本市场规范、高效发展。同时,信托行业按照国家提出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总要求,在监管、协会、信保、中信登等相关方的大力支持下,落实《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推动实施数字化转型,建设自主可控的金融科技体系。
03
国内信托公司当前发展面临的挑战
顶层设计配套措施有待完善
一是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以下简称“信托法”)的修订与完善。当前信托法在贯彻施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缺失、未明确规定信托财产非交易性过户制度、信托税制缺失、营业信托受益权登记与流转制度有待明确、受托人义务与责任边界不够清晰、公益信托相关规定不符合实际需要等。信托分类新规出台后,上述问题对信托公司探索推动转型创新业务,特别是服务信托和慈善信托业务,形成一定制约。二是结合中央金融会议精神、金融监管体系建设、金融市场与行业实际发展等,进一步加快信托行业各项顶层设计、监管规定、新业务实施细则的编制、修订与完善。
拉平监管规则,支持信托公司获取创新业务资质
推动资产管理业务统一监管。信托公司与其他资管机构相比,一些业务的监管规则和资质上仍存在差别,不利于公平竞争。资产管理信托领域,信托合格投资者穿透规则与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产品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监管规定尚未拉平;信托公司在股指期货以外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资质的指引文件存在空白,与其他资管同业竞争中投资工具存在短板。资产服务信托领域,大部分信托公司缺乏一些关键的业务资质,无法拓展转型创新业务。如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所ABS管理人目前仅有2家信托公司具有资质。企业年金业务的受托人、账管人目前仅分别有1家和2家信托公司具备资质。此外,尚无信托公司获得公募REITs、银行间市场主承销商、基金托管资质、基金行政外包服务资质等。
信托公司专业能力和人才队伍需提升
新业务分类对信托公司的投研能力、受托服务能力、综合财富管理能力、数字化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在资产管理信托领域,投研投资、产品设计、客户与渠道开拓,以及投资决策、风险管控、人才团队、激励机制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资产服务信托领域,需加强数字化建设,支撑客户广泛、数据海量、交互高频、服务期长、服务多样的服务信托业务;对于财富管理业务,需要立足客户需求,提升资产配置、资源整合等能力,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综合服务。
社会各界对信托制度认知需深化
虽然信托相对于银行、保险、券商等机构有独特的制度优势,但公众对信托机构以及信托功能的认知不足。部分政府机构在制定政策、授予资格、公开招标时,仍将信托排除在外,或进行诸多限制;实体企业和个人客户仍将信托局限理解为门槛较高的私募资管机构,对信托工具的理解和运用不充分;相关部委对于服务信托的认知与理解上仍有不足,存在信托公司无法以服务信托名义在央行开户,无法在银行间市场以服务信托名义进行交易等业务发展限制。
04
推动我国信托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推动完善顶层设计
信托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引导。
法律规范层面,建议加快推动信托法的修订,结合信托行业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完善信托财产登记、信托税制、非交易过户等核心法律问题。
监管规定层面,一是确立信托行业的特色功能定位,在《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等行业监管规范上明确信托行业的特色业务领域,以形成比较优势,充分保障信托公司发挥受托人角色、回归本源。二是尽快出台信托新业务分类的配套规则及相关指导口径,鼓励信托公司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差异化信托业务。
行业指引方面,推动信托行业数字化转型,对数字化转型的治理机制、系统建设、数据治理、信息安全、连续性保障、科技风险管理等方面制定明确指引与要求,以促进信托行业推动数字化建设,提高行业运行效率。
明确信托在资管产品和预付资金服务业务链条中专业角色与定位
以设立信托产品的方式去开展资管产品服务信托业务时,探索在原有委托人、受益人、受托人的信托架构基础上,增加管理人的角色与职责,使得真正发挥资产管理角色的机构获取明确的身份,也使受托人职责与管理人职责实现清晰划分。明确信托在开展资管产品服务信托业务时,承担“受托人”角色;信托在开展资产管理信托业务时,可单独承担“受托人”角色,或同时承担“受托人”和“管理人”的角色。通过明确信托定位、捋顺关系,清晰划分信托开展资管业务中“受托人、管理人、保管人”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破解“托管”的权责难题,同时解决以信托产品为载体开展服务信托的各类制约。
在预付资金服务领域,协调对接商务部、教育部、住建部等,推进在各场景的预付资金监管制度中明确可使用服务信托模式进行资金监管保障与服务。通过政策支持和推动,在信托已积极介入的预付类资金服务领域(譬如商务部单用途预付卡),推动信托服务功能推广。
拉平资产管理监管规则,支持信托获取创新业务资质
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将信托行业的监管要求与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理财公司等监管要求进行拉平,包括合格投资者资质及人数的穿透规则、信托投资股指期货以外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指引等,以保障信托行业在资产管理领域获得公平竞争机会。
在资管产品受托服务领域,支持信托公司获取托管和基金外包服务资质;允许信托公司以资产服务信托名义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户并进行交易。
在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领域,协调证监会、交易商协会、上交所、深交所等,支持信托获取银行间债券市场主承销商、债券受托管理人、企业ABS管理人、交易所公募REITs信托型SPV等。
在企业/职业年金服务信托领域,协调人社部,扩大信托获取受托、账管、投管等资质。
支持信托服务实体经济
一是引导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限投资配置信托产品,助力信托公司支持重大项目长周期开发建设,切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等。二是支持信托公司积极服务“五篇大文章”。在信托公司开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相关业务时,在风险资本系数、信保基金认缴系数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信托公司监管评级和行业评级方面给予加分或者提高占比;同时,参考公募基金相关政策,对信托公司在开展相关业务,给予投资者免收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优惠。
加强对信托行业的正面发声和宣传
支持引导信托面向社会各层面推广应用信托功能,发挥信托服务价值。一是加强与商务部、民政部、教育部、住建部等部委联系沟通,在更广泛的社会治理与服务场景应用信托架构,推广信托制度。二是加强信托正面形象的推广和宣传,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场景加强信托同业及相关交流,提升行业影响力。
(作者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保险与非银机构检查局副局长)
评论专区
Comment area推荐产品
product新闻资讯
informationSecurities industry
Trust financing
Bank financial management
友情链接:
微信公众号